查看原文
其他

全奥斯卡阵容,天才导演新作又双叒叕爆了

凌睿 豆瓣电影 2019-03-29

本文来自豆瓣用户@凌睿 的影评丨

文章首发于公号:电影爬虫丨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



“瑞恩·高斯林第三次争夺奥斯卡影帝又多了几分把握。”


2014年,一部叫做《爆裂鼓手》的电影横空出世。

 

该片一举拿下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并且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而影片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当时(2014年)才29岁。



2016年,他执导的第二部作品《爱乐之城》更是颁奖季的人生赢家,获得14项奥斯卡提名,是继《彗星美人》和《泰坦尼克号》后第3部获得14项奥斯卡提名的电影,成为获得奥斯卡提名最多的电影之一。

 

而达米恩也凭借该片成为奥斯卡最佳导演。

 

更重要的是,达米恩获奖时(2017年2月26日)只有32岁零38天,这意味着他不仅是奥斯卡最佳导演,还是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最佳导演。


 

此前这一记录的保持者是诺曼·陶罗格,他凭借《淘哥儿》获得第4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获奖时(1931年11月10日)33岁零228天。

 

诺曼·陶罗格的纪录足足保持了85年零3个月之久,最终被达米恩打破。

 

处女作、第二部作品接连受到业界高度认可,达米恩也因此被誉为现代最天才的导演之一。

 

拥有无数光环的加持,使得达米恩的第三部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一经上映就再次成为影评人和网友的热议对象。


《登月第一人》

First Man



该片除了导演是奥斯卡最佳导演获得者之外,编剧乔希·辛格也曾凭借《聚焦》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同时还为《华盛顿邮报》撰写了剧本。

 

监制斯皮尔伯格拿过奥斯卡,摄影师莱纳斯·桑德格伦拿过奥斯卡,剪辑师汤姆·克罗斯拿过奥斯卡,配乐师贾斯汀·赫维茨拿过奥斯卡,视觉特效师Paul Lambert也拿过奥斯卡……


堪称全奥斯卡阵容,整个剧组拥有的小金人的数量已经可以自己举办一场奥斯卡了。

 

再加上男主演是两次提名奥斯卡影帝的瑞恩·高斯林,女主演克莱尔·芙伊是艾美奖影后兼金球奖视后……

 

毫不夸张的说,《登月第一人》绝对是今年阵容最强大的电影之一。

 

截止11月22日,《登月第一人》MTC 84分,烂番茄新鲜度88%,均分8.1,豆瓣7.7,也意味着达米恩将第三次向奥斯卡发起冲击。

 

从达米恩以往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他反套路的地方,比如《爆裂鼓手》中师徒之间互相伤害的行为和以往歌颂恩师的电影大相径庭,而《爱乐之城》更是让人猜中开头没猜中结局。

 

《登月第一人》也是如此,一听片名让人觉得又是一部为国家英雄歌功颂德的主旋律电影,结果恰恰相反,这是一部“反英雄主义”电影


 

以往提到登月,给人的印象都是美国多么强大,阿姆斯特朗多么伟大,《登月第一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讲述了一个草根为了国家的面子工程经历了女儿夭折、好友遇难、家人反对、公众质疑等种种困难后,因为运气好而偶然成功的故事。 

 

他不是什么英雄,他只是抱着必死的心理去执行任务,结果一不小心活了下来,又一不小心成了名垂影史的伟人。

 

60年代正是美国和苏联太空竞赛的白热化阶段,我们不可否认太空竞赛对科技的积极影响,但同样也不可否认该事件主要是以政治目的为主,是为了带来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显得比别的国家更高大上。

 

而代价,则是难以计数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以及宇航员宝贵的生命。

 

比如说,1965年3月18日,苏联抢先美国实现太空行走,美国人应该为科技进步感到高兴才对,然而爱德华·怀特却生气的锤了一下桌子。


 

(1965年6月3日,爱德华·怀特代表美国展开太空行走,比苏联晚了两个半月。1967年1月27日,阿波罗1号模拟发射失败,爱德华·怀特、维吉尔·I·格里索姆、罗杰·B·沙菲三位宇航员丧生)

 

又比如1966年3月18日,阿姆斯特朗和搭档大卫·斯科特乘坐双子星座8号执行太空任务,任务成功后NASA成员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油然而生的优越感。


 

(大卫·斯科特是第7个踏上月球的人,1971年7月26日乘坐阿波罗15号登月,并在月球表面停留了3天。阿波罗15号返回后,他被发现在宇航服中携带了三百九十八枚未经许可的首日封,其中一百封已卖给了德国商人瓦尔特·埃尔曼,陷入“邮票丑闻”的他从此再也没有执行过太空任务。)


 

比苏联慢了一拍就生气,领先苏联就感到自豪,这说明太空竞赛早已偏离了科学探索的初衷,变成了美国和苏联互相攀比的行为,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科学意义。

 

据统计,阿波罗计划总共耗资约255亿美元,历史上总共有22位宇航员为太空事业献出生命。

 

从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先后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月,之后美国就再无登月行为,原因就是政治任务已经完成,而且登月的投资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堪称万本一利。

 

这些数据都不禁让人衡量登月的利弊关系。

 

这一点在宇航员的家人,以及记者、人民群众的质疑声也有所体现:您觉得这个项目真的值得吗?值得耗费这么多金钱和生命吗?



最讽刺的是,NASA早就知道阿姆斯特朗等三位宇航员有可能有去无回,所以提前为他们写好了遗书:命运给了那些勇士去月球探索的机会,并长眠于月球上。每一个在夜晚抬头看月亮的人,都会知道在另一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有一个永生的人。



NASA并没有成功登月的信念,仅仅为了比苏联早一步登月,就赌上3位宇航员的性命。(而且此前已经有3位宇航员遇难)

 

因此,阿姆斯特朗并不是什么仰望星空、怀揣远大梦想的人,他完全是被国家和命运推着往前走。

 

导演再一次发挥了美国人的“自黑精神”,美国登月计划的劳民伤财和面子工程在电影中都暴露得一览无余。

 

与其说“自黑”,不如说是“写实”,电影没有将祖国歌颂得多么利国利民,也没有把阿姆斯特朗塑造得多么英雄气概。

 

甚至,导演连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插国旗的镜头都没有拍,比某部举国旗、晒护照的电影克制了不少。

 

这样的处理不但没有削弱电影的力量,反而还原了最真实的美国,同时赋予了阿姆斯特朗一种质朴的魅力。

 

当他说完那句“人类一大步”的经典名言后,他站在月球表面上,天地间辽阔无垠,斗转星移,万籁俱寂,家人的点点滴滴浮现在他眼前。


 

他终于拿出女儿的手链,缓缓扔进陨石坑,和过去挥手告别,转身拥抱新生。

 

对女儿的思念化作屡屡柔情,弥漫在月球大地上。他终于放下牵挂和执念,和自己握手言和,这一幕绝对是年度最震撼瞬间之一。

 

如此精彩的表演,让瑞恩·高斯林第三次争夺奥斯卡影帝又多了几分把握。

 

写实,同时又注入了深情;平凡,同时又包裹着高光,都让这部电影成为近几年最好的太空片之一。


< END >


还还还还还没有把【豆瓣电影】公号设为星标吗?

兄dei!太不地道了吧!?

RECOMMEND|往期精选


豆瓣9.3分,央视出手,一集就热泪盈眶

➣12月的电影院,是不是想抢光我的秋裤钱

➣这个题材的电影,神了,竟然一部比一部分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